張國強藝術簡歷:
最初“一見鐘情”某種原因與之結緣、從而喜歡上了書畫、便成了生活的一部分、至今不能自拔……
張國強,男,1969年生于鄭州,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河南省書法家協會草書專業委員會委員,河南省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梅花篆藝術研究會秘書長,河南省花鳥畫研究會辦公室主任,鄭州市書法家協會理事,鄭州市書法家協會草書專業委員會主任,惠濟區書畫攝影家協會副會長。出版有國家十三五規劃精品課程教材《書法藝術》CIP數據核字(2018)第232143號、天津大學出版社出版,獲批國家十四五規劃精品教材。
張國強
俱道適往,著手成春
--張國強先生書法藝術淺探
文/劉凇海
司空圖《二十四詩品》之“自然”有云:“俯拾即是,不取諸鄰。俱道適往,著手成春。如逢花開,如瞻歲新。真與不奪,強得易貧。幽人空山,過雨采蘋。薄言情悟,悠悠天鈞!苯≈T身、遠取諸物,俯首即是。大道所能達者,下筆即成春色一片。如花朵的蓓蕾初放,如日月流失更新。長風浩蕩、空山幽谷、雨露滋養、鮮花云葉、滌舊而生新,萬類霜天競自由。如幽人空山信步,流泉淙淙,隨手于煙雨迷蒙中采摘白萍,心靈與美景的交融,仿佛天籟傳來樂聲。司空圖所言詩的高妙境界之“自然”,這不也是一個書法家所求之至高境界嗎。
得風神者“自然長者如秀整之士,短者如精悍之徒,瘦者如山澤之癯,肥者如貴游之子,勁者如武夫,媚者如美女,欹斜如醉仙,端楷如賢士”,白石道人《續書譜》深諳得“自然”即得書法之“風神”之妙。
張國強書法
余觀張國強先生書法,竊以為深得“自然”之理。用筆自然,見書家之法度;墨色自然見書家之神采,氣韻自然見書家之境界。
古往今來,無數書家苦苦求索筆法而不得。原因在于筆法的變化貫穿于書寫操作的一切細微處,同時又隱藏在點畫內部,使人難以窺測。趙子昂在《蘭亭十三跋》中說道:“書法以用筆為上,結字亦須用工,蓋結字因時相傳,用筆千古不易!睆垙┻h的《法書要錄》記載:“蔡邕受于神人,而傳之崔瑗及女文姬。文姬傳之鍾繇。鍾繇傳之衛夫人。衛夫人傳之王羲之。王羲之傳之王獻之。王獻之傳之外甥羊欣。羊欣傳之王僧虔。王僧虔傳之蕭子云。蕭子云傳之僧智永。智永傳之虞世南。世南傳之歐陽詢。詢傳之陸柬之。柬之傳之侄彥遠。彥遠傳之張旭。旭傳之李陽冰。陽冰傳徐浩、顏真卿、鄔彤、韋玩、崔邈。凡二十有三人。文傳終于此矣!边@是歷史上筆法有序傳承的典例。
中國書法的魅力首先體現在筆法之美。由于宣紙具有變化無窮的滲化效果,更由于筆毫與紙面相接觸時,通過毛筆起止的藏露,行筆的提按頓挫和快慢疾徐,再加上用墨的枯濕濃淡,以致產生無限的變化。而用筆的細微差別和筆法的豐富變化則帶來沉著、清雅、端莊、拙樸、勁健、洗煉、高古、自然、雄渾、流暢、綺麗等不同的審美感受?梢哉f書法藝術的不同風格美,都充分體現在筆法之中。古人論述筆法有所謂“如錐畫沙”、“如屋漏痕”、“印印泥”之說,形象而生動,可謂得“自然之象”。筆法之美也體現在運筆,即起筆、行筆、收筆以及用筆如方筆、圓筆、轉折、提按、頓挫、徐遲、疾澀等諸方面。只有嫻熟運用筆法,才能使書法達到筋骨具備、血肉勻亭、有象可征、變化無方的效果。
張國強書法
張國強先生書法天然放縱,雄厚綿密,可謂“得筆”。正如米芾所言“得筆,則雖細為髭發亦圓,不得筆,雖粗如椽亦偏”。觀張國強先生行草書,筆下骨豐肉潤,生機勃發, “提筆如游絲裊空,頓筆如獅狻蹲地”, “若坐若行,若飛若動,若往若來,若臥若起,若愁若喜, 若蟲食木葉,若利劍長戈”,態致自然,縱橫有象。
康有為說“用筆妙處在方圓并用,不方不圓,亦方亦圓,或體方而用圓,或用方而體圓,或筆方而章法圓,神而明之,存乎其人矣!睆垏鴱娢罕,先從《張夢龍》、《始平公》入,得方筆精髓,又從《爨寶子》、《石門銘》出得稚拙、圓渾筆勢,折鋒之處有棱有角、峻利挺拔,轉鋒處圓融通暢、筋骨內涵。古人說“水墨者,字之血也”,故“墨法”又稱“血法”。字的“血肉”就是紙上的水墨!肮P飄則墨浮,筆澀則墨沉”,只有水墨調和,墨色絢爛,才能達到筋遒骨勁、血濃肉瑩。張國強先生善用墨,淡墨蕭疏蘊含禪意,濃墨蒼茫富含生機。墨色的干濕濃淡變化,不僅與筆法的輕重緩急相融合,增強了節奏感,而且起到渲染效果使作品韻味更強。一件書法佳作,不只要求點畫精到、結體優美,而且要求章法完整,墨色和諧。
張國強書法
張國強先生書法,經常運用濕墨乃至漲墨,體現出的是沉實與力量感,有些字體由于墨色氤氳而造成筆畫的粘并,看似迷蒙一片,然而這樣在點線的基礎上又增加了一個關鍵的造型因素,豐富了作品的整體視覺效果?莨P與飛白處,則又體現的是飄逸與流動,不但與濃墨形成對比,而且在視覺上造成了濃墨是向前凸起、枯墨向后退出的感覺,這樣在平面的紙上營造出了立體的效果。善用墨者,墨色節奏的變換又使得字與字、行與行有了多種組合關系的可能,進一步強化了作品的空間感和視覺沖擊力,在孤立的點、線、面等視覺要素中,使用筆、結體、章法得到一種既有傳統,又有個人面目和時代氣息的書法作品。所以,張國強先生書法作品的墨色與章法,看似出人意料,卻又顯得清新自然。
榮格說“誰講到原始的意向,誰就道出一千個人的聲音,可以使人心醉神迷,為之傾倒”。懷素曾“夜聞嘉陵江水而草書益佳”,張旭“觀公孫大娘舞劍器”得到草書啟示。想必那嘉陵江滾滾的江水、漫天飛舞的劍影和草書連綿不絕的線條之間似乎存在某種神秘的關聯。
氣韻通暢是書法美的重要標準。行氣不單是行與行的疏密曲直變化,字與字,行與行之間,還會給人以筆勢連綿,氣脈暢通,行云流水的美感。書法即“抒發”。書法以其表現形式、抒情的形象來感染人。書法的抒情性形象主要是通過具體感性的、可被直接感知的點線、墨象、變化的結體、章法等形式來反映和概括人的內心生活的。情性,是書法傳達出來的精神、意趣等,也是書家的個性、情感和氣質在書法作品中的流露和表現。蔡邕說,“書者,散也。欲書,先散諸懷抱,任情恣性,然后書之! 書法的氣韻,必須通達于自然之道。觀張國強先生作書,往往平氣凝思,如鼎之鎮;會意處又神色飛揚,如御風而行。
張國強書法
王羲之《記白云先生書決》說“書之氣,必達乎道,同混元之理。七寶齊貴,萬古能名。陽氣明則華壁立,陰氣太則風神生。把筆抵鋒,肇乎本性….敬茲法也,書妙盡矣!瘪T友蘭說“富于暗示,而不是明晰得一覽無余,是一切中國藝術的理想”。嚴滄浪《詩話》寫道“盛唐諸公,唯在興趣。羚羊掛角,無跡可求。故其妙處,透澈玲瓏,不可湊拍。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影、鏡中之象,言有盡而意無窮!睆垏鴱娤壬鷷ù笞,雖取法于《石鼓文》、《散氏盤》,但似像非像,得此二帖韻致,寫得蒼茫幽深,蕭散舒展,靈動自然。淺陋者“如河伯之觀海,如井蛙之窺天”,書法以“形似”為桎梏,賢明者“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以“神韻”得“自然”。
皎然有詩云“古寺寒山上,遠鐘揚好風,聲余月色動,響盡霜天空”。我們似乎看到,在書法的天地自然之間,張國強先生乘著那皎潔的月光,聆聽那悠遠的鐘聲,以自然為宗法,靈光獨耀,乘月返真。
張國強花鳥畫
張國強花鳥畫
張國強花鳥畫
張國強花鳥畫
張國強花鳥畫